守护消费者权益,共建诚信市场——中国电子商会消费保维权专题
消费保作为中国电子商会旗下的一站式消费服务保障平台,自2015年成立以来,大数据分析与数字化服务能力在行业内处于领先地位。累计服务用户超1800万,协助解决消费纠纷金额超187亿元,构建起“预防-调解-治理”全链条服务体系,是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标杆力量。2025年“3·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”如期而至,恰逢消费保成立十周年。
在数字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,消费市场呈现出“量级扩张”与“复杂度攀升”的双重特征。消费者权益保护已从单一的产品质量问题,演变为涉及技术、数据、服务、诚信等多维度的系统性挑战。
作为连接消费者与企业的关键桥梁,中国电子商会以“消费保”为核心,通过技术创新、制度优化和生态共建,推动消费维权从被动响应向主动预防转型。“消费保”始终致力于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,推动企业诚信经营。
然而,从近期收集的维权案例来看,消费者在汽车、家电、电子产品等领域仍面临诸多挑战。消费保作为长期关注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平台,结合平台投诉数据和消费者反馈,梳理出最受消费者关注的消费维权热点。这些现象不仅代表了过去一年消费市场的典型争议问题,也揭示了部分行业亟待规范的灰色地带。
汽车行业
安全隐患频发,售后推诿成顽疾
随着新能源汽车的普及,消费者对其性能和售后服务的关注也逐步增加。汽车作为大宗消费品,质量问题直接关乎消费者生命安全,尤其在电池续航、车身质量和售后服务方面,投诉问题频繁出现,但部分车企和4S店在问题处理中表现出的消极态度令人担忧。
根据消费保平台数据,2024年3月至2025年3月14日,新能源汽车的投诉量已达到3088起,其中比亚迪、极氪汽车和小鹏汽车为投诉量最多的品牌。
案例1:广汽丰田凯美瑞频繁熄火,三包政策形同虚设
消费者张某购买的九代凯美瑞混动版,在驾驶2500公里后多次出现行驶中突然熄火、方向盘锁死等严重故障。4S店虽多次维修,却以“行车记录仪安装不当”等理由搪塞,始终未能彻底解决问题。根据《家用汽车产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定》,同一故障维修两次仍无法正常使用的,消费者有权要求退换车。然而,4S店拒不履行责任,甚至以“需联系总部”为由拖延处理。此类案例暴露了车企售后体系的松散与责任推诿。
案例2:特斯拉Model Y刹车失灵,数据不透明加剧信任危机
陈某的特斯拉Model Y在地库行驶时突发刹车失效、转向锁死,导致撞墙事故。特斯拉官方以“无报错”为由拒绝提供后台数据,消费者多次投诉无果。企业若不能正视问题、公开透明处理,不仅损害品牌信誉,更可能因安全隐患引发更严重的社会风险。
家电行业
质量问题叠加服务缺失
消费者维权举步维艰
家电产品是家庭生活的必需品,但部分企业重销售轻服务的倾向,导致消费者陷入“买易修难”的困局。
案例3:格力空调噪音扰民,维修责任层层推脱
消费者葛某购买的格力空调外机噪音引发楼体共振,维修四次仍未解决,厂家与售后互相推诿。根据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》,经营者应承担商品质量问题的维修、更换责任,但现实中“踢皮球”现象屡见不鲜。
案例4:美的空调异响遭质疑虚假宣传
丁某购买的美的空调因热胀冷缩产生异响,严重影响睡眠,但购买前商家未明确告知此问题。企业以“说明书已注明”为由拒绝担责,涉嫌侵犯消费者知情权。《广告法》明确规定,商品宣传应真实、全面,隐瞒关键信息即构成欺诈。
食品安全领域:问题仍是重灾区
食品安全问题仍然是消费者投诉的高发领域,尤其是在直播电商和社区团购等新兴渠道中,三无食品、过期食品和假冒知名品牌食品频频出现,严重威胁消费者健康。
根据消费保平台统计,2024年3月至2025年3月14日,食品安全相关投诉已达到51905起,涉及餐饮外卖、超市食品及预包装食品等多个类别。许多商家因食品制作不符合安全标准,导致消费者健康受损,投诉问题层出不穷。
王先生于2025年3月12日在饿了么平台上的塔斯汀店铺购买香辣鸡腿汉堡套餐,收到后发现汉堡内的鸡肉半生不熟,带有血丝。他通过拍照存证后向商家和平台投诉。然而,商家将责任推给食品安全保险公司,未主动赔偿消费者损失。
电子产品
售后壁垒高筑,消费者权益遭漠视
高单价电子产品往往伴随复杂的售后条款,部分企业借此规避责任,消费者维权难度陡增。
案例5:飞利浦电动牙刷保修争议
刘小姐的飞利浦电动牙刷因密封圈破裂被拒保,但企业未提前告知该部件不在保修范围内。根据《民法典》,格式条款中免除己方责任的条款无效,企业单方面解释保修范围涉嫌违法。
案例6:戴森净化器退货难,发票问题暴露潜规则
陈某购买戴森净化器后因效果不达预期要求退货,商家却以“无质量问题”为由拒绝,甚至要求补缴费用才开具发票。此类行为不仅违反《税收征收管理法》,更暴露了部分商家通过“优惠陷阱”侵害消费者权益的乱象。
金融保险领域
统筹险模糊概念引纠纷
近年来,金融保险行业投诉量不断增加,据消费保数据显示,2024年3月至2025年3月14日,共收到金融保险行业投诉共132270 件,其中暴力催收、隐私泄露、乱收费等成投诉重灾区。值得关注的是,在金融保险行业大类中,统筹险、强化下款等问题也不断涌现,成为新的投诉热点。

统筹险是基于风险共担的资金保障机制,通常用于交通运输行业。然而,由于其并非由持牌保险公司经营,且不受《保险法》监管,消费者在购买时常误以为其提供与正规保险相同的保障,结果发现实际权益无法得到保障。一些企业通过模糊销售概念,误导消费者购买了与保险并无关系的服务合同。
黄先生通过消费保平台投诉称,其通过电话销售购买了众安联合(海南)汽车服务有限公司提供的“商业车险”,并被误导认为该产品为正规车险。然而,在2025年3月发生事故后,黄先生尝试理赔时发现,自己购买的并非车险,而是仅提供有限保障的服务合同,无法获得赔偿。
新兴消费领域
智能设备问题频发
维权机制亟待完善
扫地机器人、ETC等智能设备的普及,带来了便利,也催生了新的维权难题。
案例7:科沃斯机器人故障频出,售后流程冗长低效
徐某购买的科沃斯机器人建图紊乱、频繁故障,客服多次要求寄修却未能解决问题。新兴产品的技术复杂性使得普通消费者难以自主排查故障,企业需提供更高效的远程技术支持。
案例8:黔通智联ETC重复扣费,平台处理效率低下
刘某在高速人工缴费后仍被ETC重复扣费,平台拖延处理。此类问题反映出智能系统与人工服务衔接的漏洞,需通过技术升级与监管介入双管齐下解决。
互联网平台领域:OTA平台大数据杀熟现象引关注
在OTA平台的消费者维权问题中,2024年3月至2025年3月14日,消费保平台收到了415起投诉,主要集中在大数据杀熟和价格歧视问题。被投诉的主要平台包括去哪儿、携程和飞猪。消费者普遍反映,同一航班同一时间,使用不同设备查询时,显示的票价存在显著差异,这引发了对平台不公平定价和大数据杀熟的广泛关注。
陈女士投诉称,她在4台不同手机上查询同一航班的机票,华为手机显示价格为1564元,而其他苹果和荣耀手机显示价格为899元。即便提供了相应信息给客服,问题依旧未解决。陈女士认为携程平台通过大数据技术区别对待消费者。
维权之路任重道远,共筑诚信消费生态
消费者权益保护既是民生工程,更是商业文明进步的标尺。中国电子商会通过技术赋能打破数据垄断、通过制度重构压实企业责任、通过生态协同凝聚治理合力,正在书写消费维权领域的“中国方案”。
未来,商会将继续以“消费保”为支点,撬动企业合规经营、政府精准监管、消费者理性维权的良性循环,让每一笔交易都沐浴在公平与透明的阳光之下。
编辑 | 非鱼
注:上述数据及图片均源于消费保数据研究院
